新闻动态
国家医保局公布2025年八大重点工作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来源: 医学界智库
三医政策
▌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强化医保战略购买,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
2024年12月14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明确,2025年医保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医保改革。
一是加强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严格基金全流程管理,确保基金应收尽收、应付尽付、账实相符,坚决防范医保基金当期赤字。
二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构建以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医保大数据为支撑的医保基础设施及核心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保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积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差异化发展,推进慈善等其他保障力量发展。
三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持续赋能群众健康。加快建立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支持商保机构开发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巩固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鼓励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全国基本实现职工医保个账资金跨省共济使用。
四是优化医保支付机制,赋能医药机构健康发展。推动DRG/DIP2.0版分组方案高水平落地,用好特例单议机制和预付金等制度,推动医保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商保、慈善互助等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
五是强化医保战略购买,赋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在坚持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前提下,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目录,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引导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及时将创新药品纳入报销范围,研究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并逐步扩大至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将健康险资金的一部分通过规范途径,加大对创新药械研发生产的投入。医保部门将探索在数据共享、个账使用、费用结算和打击欺诈骗保等方面,与投资真金白银支持创新药械的商保公司进行更高水平合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国家组织和地方牵头的药品耗材集采,引导医疗机构优先使用质优价宜的中选产品。
六是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治理,不断规范医药价格秩序。推进挂网药品价格治理,推动形成全国药品挂网价格规则共识,全面建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编制覆盖各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
七是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重点检查基金赤字风险大和结算医药机构合规费用不及时、落实医保政策不到位的地区。构建大数据模型,推动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应用,深入开展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健全完善面向全民的举报奖励、社会监督机制。
八是优化医保管理服务,促进医保服务更加惠民利企。提升基层医保服务能力,扎实推进2025年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合理确定跨省异地就医差异化结算报销政策,基本实现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按病种付费。加强法治医保建设,持续推进医疗保障立法工作,提高医保法治化水平。(中国卫生杂志)
▌两部门进一步完善医药集采和执行工作机制 鼓励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和耗材
近日,国家医保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医保发〔2024〕31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医药企业遵循并支持集中带量采购机制,巩固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成果,让更多患者受益。
《通知》重点从集采药品耗材的进院、使用、监测、考核、反馈等各环节提出细化措施,体现出部门间协同监管、优先使用中选产品的政策导向。
在进院使用方面,要求地方在各批次集采执行第3个月起开展排查梳理,督促医疗机构尽快完成进院工作。鼓励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参加集采,方便群众就近购买中选药品。要求医疗机构提升中选产品使用管理水平,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和薪酬制度,加强处方点评,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制约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非中选药品的行为。做好集采结余留用政策与支付方式改革激励约束机制的衔接,综合体现对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耗材的正向激励。
在监测考核方面,加强集采品种挂网价格管理,强调中选产品应及时按中选价挂网,对价格高于相关政策规定的非中选产品采取暂停采购、撤网等措施。健全常态化监测机制,动态监测中选品种、医疗机构的采购进度、采购量占比情况。明确医疗机构未完成约定采购量或非中选产品采购比例超过规定要求的,视为考核不合格;同时,针对临床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短缺药、急抢救药和季节性用药等特殊品种优化考核,不搞“一刀切”。
在供应保障方面,要求健全省级层面的集采工作会商机制,省级医保部门会同卫生健康及相关部门、医疗机构、中选企业等,畅通沟通渠道,会商处置医疗机构反映的供应不足、配送不及时、选择性配送等问题。强调进一步明确中选药品持续稳定供应的具体要求,以及合理选择其他替代药品的例外措施。
在协同监管方面,协同推进行业综合监管,相关部门分析研判“带金销售”等不正之风线索,对无故不按规定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和耗材的医疗机构,采取提醒教育、约谈、通报等措施,情节严重的由医保、卫生健康部门开展联合约谈,必要时将有关线索移交,推动形成鼓励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和耗材的导向。(国家医保局网站)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发文 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将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纳入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紧密型医联体统一管理,支持将自愿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指导意见》指出,加大医保支持力度,支持各地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加能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床位数量。(中国经济网)
人事任命
▌湖北省卫健委主任陈红辉任宜昌市市委副书记
12月12日,湖北省宜昌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正英主持会议。会议经表决,决定接受马泽江辞去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决定任命陈红辉为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并决定其为宜昌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陈红辉,男,汉族,湖南岳阳人,1971年7月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
曾任武汉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院长,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市卫生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原武汉市卫计委副主任、党委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2016年后历任原武汉市卫计委主任、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2020年年初,陈红辉兼任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同年7月任武汉市副市长。2023年3月任湖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今年12月10日,陈红辉已任宜昌市委副书记,至此番履新。(凤凰网湖北频道)
▌林丙来任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12月9日,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医院主要领导任职决定。
会上,殷翔同志宣布市委任免决定:林丙来同志任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孙礼侠同志不再担任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职务。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0年,医院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附属医院,2021年被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结合九华中路院区临床医学教育中心,“一院三区”建设全面推进。医院本部现占地99亩,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数1500张,开放床位2132张,设有40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56个护理单元、9个教研室。医院现有职工212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92人,占员工总数的89.04%,行政后勤人员233,占员工总数的10.96%;高级职称440人,中级职称1052人;硕士博士436人,江淮名医5人;芜湖市卫生健康系统优秀人才23人,华佗计划“市级名医”10人,“卫生优秀人才”20人,“卫生骨干人才”27人,芜湖市“5111”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官网)
医院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受聘浙江省肿瘤医院
据浙江省肿瘤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受聘为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介入诊治中心主任兼介入治疗科主任。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携医院全体领导班子出席聘任仪式。
谭蔚泓院士致辞并宣读聘任文件。谭院士表示,滕皋军院士的加盟,标志着医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育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在肿瘤医学高峰建设的关键时期,滕皋军院士团队将为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注入长足的动力,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滕皋军出生于1962年8月,籍贯浙江金华,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兼任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负责人,国家综合介入技术质控中心主任。
▌东方医院将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
12月12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举行建院25周年学术活动。该院将建设国家中医康复中心,打造脏腑康复学科体系,重点提供脑病、心病和肝胆脾胃病康复等服务。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持续推进“一院三区”布局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总体规划及实施工作。该院在本市共有三个院区,分别为:方庄院区(本院区)、经开区院区(南院区)、二七院区(西院区)。经开区院区将加强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推进形成中医治未病专科体系,提升中医健康管理治疗水平;二七院区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打造“脏腑康复”学科体系,包括脑病、心病和肝胆脾胃病康复等方向。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和枣庄医院分别获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截至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拥有床位1377张,今年1月至11月的门诊量为161.37万人次。(北京日报)